我一向少吃韓國菜,皆因不嗜辣。其實在香港的韓國菜館吃到的泡菜,比起首爾的,已經不算辣了。
在首爾吃韓菜,無論吃什麼,每餐例必有泡菜供應,而且每家的泡菜款式也不同。
我到埗第一晚,誤打誤撞地來到了明洞這間燒肉店,原來這裡曾經是韓劇的拍攝地點。我點了石頭飯,先來五碟泡菜及前菜,賣相很吸引,可能剛落機真的很餓,連不愛辣的我也吃掉整碗泡菜。
主菜是生牛肉石頭飯,牛肉很香,擺放得又很美,不要以為份量少,其實足足有大約兩碗飯的份量,相當足料,且只是大約一百港幣。
第二天午飯,在南大門吃烏冬。店子很簡樸,我坐下當要求看餐牌時,原來這小店是沒有餐牌的,老闆娘於是指引我看牆上的圖片(有中英文字)去點餐,我就點了蜆肉烏冬。又是先來泡菜加一把剪刀,我怕辣所以祇剪了一小碟,但最終也吃不完,因為實在太辣了。
這碗蜆肉烏冬的湯有很鮮的魚味,蜆肉也很新鮮,麵的硬度適中,很美味。
晚上在明洞一家著名的老店吃人蔘雞湯,店內很多操廣東話的香港遊客,但其實我不太喜歡在外遊時遇太多同鄉的,可能感覺不像外遊吧。
我點了人蔘烏雞湯,雞內包著糯米,糯米中間有條人蔘。
另外,還點了蔘片粥,吃著也很心足。
第三晚在東大門吃韓燒,這間店感覺很平民,我喜歡這種店多於大長今式的盛宴,更能體驗城市風味。可能因做慣遊客生意,店內的嬸嬸們都能操頗流利的普通話,比我更流利。我點了牛排及五花腩肉,泡菜也是例牌的,但我也例牌地只吃了少少。燒的時候,店員幫我將肉反轉然後剪碎,一路看著燒一路吃,感到自己像是板上的燒肉一般熱。
我也學當地人的吃法,在生菜包著燒肉來吃,像自製的生菜包。
店主贈送的豆腐湯,我可接受到的小辣。
也點了一客以為很細小,原來很大份的海鮮蔥餅,像整個pizza般大,美味,可惜吃燒肉已吃得太飽了。
第四天中午在鐘路三街遊蕩,想吃餃子,於是順便選了一間店,又是沒有Menu的,店員又帶我出門口看圖片點菜,我點了一客蒸餃子及一碗冷麵。
店員送上冷麵時,又奉上一把剪刀,最初以為是剪泡菜的,但泡菜送上時卻是剪好了一小塊的,當吃麵時,發覺麵條太長並捲作一團,才知道剪刀是用作剪冷麵的。這餐的食物雖然普普通通,但都算學會了一點習俗呢。
吃了很多餐韓菜,最後一晩轉口味,試試首爾的西餐,吃意大利菜。
西餐雖沒有泡菜,但也送上酸菜作前食,果然很韓式。
主菜點了酥皮海鮮白汁意麵,配炸雞腿,賣相和味道都一般而已。
首爾的西餐似乎水準參差,但西式甜品就頗有水準,而且賣相精美,可惜這幾天我已吃了太多其他的美食,不能再吃太多甜品了。
下次去首爾,如吃厭了韓燒及餃子,我會留個空肚子,多吃些西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