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of Pi》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青春殘酷物語

Loading

Life_of_pi

我說過不喜歡3D片,也不愛看童話,因此最初對這部《Life of Pi》(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存有芥蒂。 但最終仍然入戲院看了,還要是3D版。 捧場的原因,除了是李安導演外,最主要是知道那是跟印度哲學有關的題材,想看看一個華人導演,如何演繹一部關於印度人的故事。

我沒有看過原著,但其實不重要,因故事好簡單,就是講述印度男子Pi,回憶起少年時所發生的事。 自小在印度長大的Pi,父親經營動物園,但因收地問題,決定停止營運,打算全家移民到加拿大,並安排跟將賣往外地的園內動物坐同一郵輪。 可惜,渡洋途中,遇上暴風雨,導致輪船沉沒,只剩下Pi跟老虎 (戲中名字是Richard Parker) 能夠生還。 於是,少年Pi獨自在無邊際的海洋中漂流,既要面對風浪,又要學習跟猛虎Parker相處。 既然是主角的倒敍,不用說都知少年Pi最後一定逃出生天,所以主要描述的就是大海中途的過程。

電影的3D特技祇屬一般,沒甚驚喜,但中段的海洋畫面就很美,整部戲的劇情也總算沒有被3D特技所破壞。 如果只為看3D畫面及求冒險刺激而入場,可能會比較失望。 這片著重探討人類的求生意志,逆境中解決困難的能力,也有頗多篇幅討論宗教問題,基督教、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的教義都有討論。 而李安在表達這些宗教主題方面,我認為略微保守了點,講宗教講得過於白,未夠深入,而講命運也淺白了點,或者可以說他拍得平鋪直述。

但此戲也並非一無可取的,最玄妙是個結尾,故事中有另一版本的故事,在此不想揭穿。 我頗喜歡那場關鍵的動物們在艇上的打鬥戲,導演在告訴觀眾,這部不是迪士尼童話片,動物們是不會相親相愛,而只會互相殘殺的。 假如將動物們換作是不同種族的人們,結果也是一樣,或者會更加令人難接受,種族和諧從不是必然的。 這戲未必適合兒童或很天真的人看的

而關於Pi與Parker先生的相處,也拍得絕不童話化,猛獸就是猛獸,是需要保持距離的,及要用方法訓練後,才能馴服的。 Pi對於跟他共渡患難的Parker,最後竟然頭也不回地離去,他感到有點難過。 這也是反映現實,敵人就是敵人,就算跟你同坐一條船,都只不過是「合作伙伴」,而不必也很難成為朋友,到合作完畢後,就各自散去。 相信很多在職場上拼搏過的人,都會深明此道。 至於「老虎」是你的敵人還是你的心魔,則要問你自己了。
另外,Pi在電影後段已漂流到一個荒島,但不久又發覺荒島會蠶食人類,於是唯有繼續出海前行。 在人生旅程上,縱然很多時會風高浪急,終有一天都會遇上「安全島」,即所謂Comfort Zone。 但在Comfort Zone待得太久後,又可能會失去競爭,繼而失去搵食能力,而漸被社會淘汰,這跟在大海上淹死好像沒有分別。 而影片告訴我們的實際分別是,如繼續在大海中掙扎,至少有機會找到真正的陸洲。

橫死掂死,冒過險可能會成功,不冒險就可能含恨而終,你會怎樣選擇呢?

新增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