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場看《Ruby Sparks》,多少是因為《(500)Days of Summer》》 (心跳500天)。我認為《500》是夢一樣的愛情電影,想不到同一個編劇Zoe Kazan的新作《 Ruby Sparks》 (港譯: 書中字有夢女神),就更加夢幻。今次Zoe Kazan還擔演女主角,而她跟男主角Paul Dano,私底下是拍拖多年的情侶,令電影既夢幻又增添現實。這部戲也有一點像導演Jonathan Dayton and Valerie Faris 的前作《Little Miss Sunshine》 (陽光小小姐),包含一些人生哲理。
《Ruby Sparks》說是夢幻愛情片,一點也沒錯。故事講述男主角Calvin (Paul Dano)是一名宅男作家,獨居且甚少接觸外界,孤獨到冇朋友,冇愛情。生活枯燥的他,漸漸也寫不出任何東西,唯有寄情發夢,終於將夢中的女友寫了出來。而更荒誕的是,小說中的女主角Ruby突然出現在他眼前,變成他的真實女友。因Ruby是Calvin創造出來的虛擬人物,所以Calvin可以任意改變Ruby的行為,夢一樣的愛情故事就由此而起。
以愛情小品來說,《Ruby Sparks》拍得很精緻,又很有趣,男女主角也演得自然。而故事結構也完整而流暢,且風格跟《500》有點相近,不過配樂就比《500》遜色。
這電影看似很夢幻又浪漫,宅男遇上心目中的女神,應該是一段很完美的幸福愛情。但是,電影就要告訴你愛情的現實和殘酷一面,根本沒有完美愛情。也許相愛很難,戀愛日子久了,相處怎會這樣簡單。你想要私人空間時,會怨她太少時間陪伴你。到她分分秒秒陪伴時,你又會嫌她太貼身。她太開心或太愁,你都會嫌煩。你以為可操縱人嗎?最終只會令雙方失控。電影告訴觀眾的解決方法,就是放棄以自我以中心去戀愛,Let it go,隨意和隨心去對待愛情,就算最終要分開也好,只要相愛過就足夠。看似很悲觀,但「順其自然」,也許都是一個理想的處世之道。
另外,電影最令我注視的,除了愛情外,是那部舊式打字機。我看的時候,一直有疑問,為何男主角Calvin既不是中年大叔,又已曉用智能手機,寫作還偏要用那部打字機?看下去,我明白了,打字機代表對一種執著,最後,Calvin終於改用iMac ,代表他學懂放手。你人生中有否一部總是放不低的「打字機」呢?
想知道我的最新動態,請關注我的Facebook專頁: YFL 生活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