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雑文集」紀錄了村上春樹三十年寫作生涯,從1979年發表的第一篇小說「聽風的歌」至最近期2010年的「1Q84」。從書中的69篇未曾公開的文章,可了解村上寫作的歷程和轉變,對音樂和世界的看法,也解釋了一些作品在構思上的秘密。另外,也可從大師的文字中,可領悟他對寫作的一些獨特見解和作為小說家的態度。
關於小說家
“小說家,是以多觀察,但只稍微下判斷為業的人”
我也同意,小說家需要多觀察,多幻想。小說家跟作家不同是,作家如寫的是事實,便需要多點證據及判斷,而小說是虛構的,少少判斷多多幻想,故事會更好看。
正如這書中提過的一個疑團,究竟The Beatles的名曲 Norwegian Wood 那個「Wood」是森林還是木傢俱? 如是木傢俱,《挪威的森林》的「森林」是否不成立? 作者給了一個很恰當的答案,就是有關所謂的浪漫,「挪威的森林」比「挪威的一頭木」來得浪漫多了。作為小說家,村上稍微憑感覺判斷是「森林」。作為讀者,我寧願相信是森林而不是一頭木。
寫小說需要自律和耐性,村上春樹就是這樣的一個生活簡單而有規律的作家,因此,才可以持續地以寫作為生。但是,另一方面,小說家又需要一些感性的藝術家性格,應比較隨意,這就跟自律有點衝突。或許,寫作就是理性與感性之間的一場矛盾鬥爭的紀錄。
關於寫作的意義
“我寫小說的理由,追根究柢只有一個,就是讓個人靈魂的尊嚴浮上來,在那𥚃打上一道光"
村上春樹廿九歲才開始寫作,稱不上是年青成名的作家。他說寫小說是忽然的嘗試,沒人教他寫小說的方法。寫作是他經歷過窮困生活後,累積了人生經歷的一些領悟。有心不怕遲,我認為起步的年紀絕對不是問題,我本人三十多歲才開始寫作,只要想寫的時候,就開始寫。
“沒有任何新的語言,為非常平凡的普通語言,賦予新的意義”
天下無新事,但每個人都可有自己一套想法,寫作就是給現有的東西塗上自己的顏色。
村上春樹認為寫小說就像建造自己的房間,設置好了,便邀請人來參觀,讓對方喜歡該地方。而通過房間,作者和訪客便有某種共同的東西,像一同去了某個不存在的世界般。
我一直都覺得寫作是孤獨的行為,透過作品,就像打破了孤獨冰冷的牆壁,跟其他人的距離拉近。
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