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逢星期天,當我回母親家吃晚飯,她很多時都會蒸條魚,因為她覺得其他餸菜,我在街外很容易吃得到,唯獨是住家式的蒸魚出邊比較少。的而且確,街外餐廳的蒸魚,就算怎樣美味都煮不出家的味道。
母親離世後,我也學著蒸魚,而且每次都用她留下的儲了至少十年八載的陳皮去煮。蒸魚其實很簡單,洗乾淨魚身,塗上些少生粉,舖上薑、蔥及陳皮,或可加檸檬汁及梅菜,蒸十多分鐘,然後淋上豉油熟油,即成。但問題就在於「十多分鐘」,究竟是十、十二還是十五分鐘,就好看魚的大小,需要一點經驗去判斷,早一分或遲一分都會影響魚肉的新鮮感及味道。
蒸魚又代表一種人生態度,就是念舊。喜歡吃蒸魚的人,對家庭的觀念應該不會太差,因為吃的時候,總會想起童年在家吃飯的片段。跟煎、焗或炸魚的刺激感覺不同,蒸就代表反樸歸真。無論貧或富,蒸什麼價錢的魚都好,吃的人一樣感覺到鮮味。吃蒸魚或許會領悟到,無論富或貧,原來都是一樣地生活,至少吃的時候不必介懷自己擁有多少,就算捱著窮,吃著魚時也應該有幸福快樂的感覺。
Advertisements
而對我來說,蒸魚跟星期天已連上關係,不一定每個星期天都要蒸魚,但要吃的話,我會留待週日才蒸,這是我的執著。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