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仔麵是香港其中一種特色的平民食物,還記得小時候是在屋邨街邊攤檔和大排檔裡才可吃得到的,近廿年來,車仔麵已經上了食店,地位早已漸漸提升了。
位於佐敦廟街的「麵麵店」,原本是一間很普通的街坊式食店,名不經傳。但自從名DJ藝人阮小儀較早前入股該店後,立即成為媒體焦點。我本週也因盛名而去幫襯,感覺食店環境乾淨,裝修簡潔,用木長椅模仿大排檔,也增添本土特色。
食物方面,除了一般的車仔麵小食如豬皮、魚蛋、蘿蔔、牛腩等外,較特別的有黑木耳、豬爽肉、玉子豆腐、瑞士雞翼等,食物質素都不錯。我尤其喜歡豬爽肉(即腩肉片),很爽口。小食每款HK$8,一碗四餸麵賣HK$34,價錢合理。
麵麵店令我想起九十年代灣仔區,也曾經有一間明星藝人開的車仔麵店,名叫「華之里」。標榜將車仔麵高檔化,連碗碟又較美觀。當年我幫襯過幾次,看著它又剛開始時人頭湧湧至後期的冷清清,我不清楚它共開業了多久,總之就是倒閉了。
明星效應對食店的確能起作用,尤其剛開業首幾個月,必定能吸引媒體報導,從而制造人流。但往後的經營,始終都是靠食店的口碑、創意及管理。當然租金也是一個大問題。對於車仔麵這類平民食物,加價能力較低,就算幾出名幾好味都好,也不可能賣HK$10一粒魚蛋,所以當租金上升時,車仔麵店的經營跟快餐店一樣,必定受最大影響。不過,城中也有做到頗成功的藝人食店,例如Baby Cafe, Monster Sushi, 小甜谷,聰嫂甜品等,皆因甜品、西餐及壽司的毛利高,只要加少少特色,食物就可以賣得較貴。
Advertisements
就算不是明星店,賣中式食物賺錢始終都不及西日式的,這可能是香港飲食巿場的宿命。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