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戀隔籬媽(In The House) – 未完的小說

Loading

In_the_house

作家往往喜歡會將個人的慾望,轉化成文字,但現實生活與小說世界是否應混為一談呢?

法國電影 《In The House》(DANS LA MAISON) (港譯: 偷戀隔籬媽)就是講述作家的現實與幻想之間的界線。 主角Cloude為一個十六歲的少年,應文學老師Germain的要求去寫週記,他卻寫了摯友同學的中產家庭生活,描述他自己如何潛入該家庭,偷聽該對夫婦的對話,並戀上了同學的母親。 這「連載小說」吸引了老師及他的妻子去討論及追隨,老師除了跟少年討論文學技巧及該「虛擬」的故事情節外,自己也漸漸不能自拔,跌入了少年自編自演的「局」內。

導演Francois Ozon (媒體稱他為O先生),將一個少年的寫作故事,拍得像推理片,雖然有點故弄玄虛,但也表現到懸疑和淡淡的驚慄。 比較起O先生的舊作,如《8 Femmes》  (8美千嬌)《Swimming Pool》  (泳池情殺案)《偷》片就稍為欠了些幽默,也沒有歌舞,卻多了些心理交戰和深層次的人性討論。

少年Cloude本身年幼喪母,父親又失業,他戀上中產家庭的主婦,似乎合情合理,引證了佛洛伊德的Oedipus Complex (戀母情意結)的特點。 少年透過了幻想去超越道德底線,但片中的「故事」有多少真多少假,就無從得知了。

另一方面,少年也描寫了中產家庭的美麗外表及內在的苦況。 該家庭看似很美好,住在有花園的屋,父親不錯的收入,母親作為全職主婦也持家有道,閒時欣賞藝術,父子又不時融洽地打籃球。 實則上,父母關係疏離,父親在工作上怨氣很重,母親像在《Desperate Housewives》中的女人,渴望自由又身不由己。 少年看在眼內,對這樣的家庭,既羨慕又嘲諷,幻想自己拯救那位主婦,從而令自己得到母愛的慰藉。

電影提及很多議題,但我認為以上通通都不是導演最想表達的。 這戲想講的重點是小說家的情感投射,像戲中的老師和少年,同樣是作者,也沉迷小說的世界,本身亦樂於成為小說的一部份。 老師渴望成為少年,而少年也看穿了老師的心,就在小說中反映了老師想看到的。

Advertisements

將現實的慾望在作品中無限放大,對作家們來說是刺激,是滿足,同時也是危險警號,怎樣平衡現實與幻想,免自己沉迷幻想世界,或許是作家們除了鍛鍊寫作技巧外的另一重要練習。

Advertisements

新增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