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雨傘運動,究竟有幾多香港人會對這部《Selma》(港譯:馬丁路德金 夢想之路)感興趣呢?講真,這戲拍得平平穩穩而已,談不上高潮迭起,遊行場面亦不夠震撼,又並不能説成是傳記片,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在片中的性格刻劃亦不夠全面,整部戲極其量只是平實地紀錄了上世紀6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的其中一段重要的歷程。
故事描述在1964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在Selma市號召群眾上街,迫使地方政府重視黑人的人權,例如取消公眾場所如巴士及餐廳對黑人的隔離政策,同時進一步要迫當時的總統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頒令,讓黑人擁有投票權。
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如沒有這一段艱辛的民主路,就沒有往後的民權收成。片中描述的美國六十年代民權狀況,雖然不能跟今日的香港相提並論,但他們當年所做的,卻恰巧對本城去年狀況有如一面鏡子,有不少相似之處,對熱衷政治運動的朋友,應該會有所共鳴。以下幾項在戲中用過的策略性行為,身為港人的你可會感到巧合?
1. 利用傳媒:黑人群眾和平上街,本來被白人評為搞事,又破壞和諧,但當警方揮動警棍及胡椒噴霧,群眾頭破血流,電視播出這些畫面後,「滋事份子」變成了弱者,便立即引起很多白人的同情,可見傳媒的威力,要在適當時候利用這種力量。
2. 暗角打鑊: 片中講述有位白人牧師,因力撐黑人上街,而在黑夜暗角被打致死,但他沒有白白地犧牲,事件被張揚後,成為民權運動的宣傳點之一。
3. 交換條件:馬丁路德金既然是運動領袖,就必然成為政府收買對象,聰明的他亦不會拒絕溝通,並懂得跟總統討價還價。
4. 魅力領袖:每個民主運動都需要一個魅力領袖,馬丁路德金被推崇的原因,除了擁有激動人心的演說技巧外,本身亦要經常保持形象,例如兩夫婦的衣服光鮮得來又不得太炫耀,既要討好中產白人,又要顧及黑人的感受,形象工程是一大學問。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民權運動太多計算,太虛偽,但現實世界的政治就是要計算,每行一步都是策略,也要有犧牲的準備。 “I have a dream”這句說話很動聽,但偉大夢想要付諸實行就並不能單靠發夢,看來本城還未有出現這種領袖。政治的事,我真的不懂,都無謂多說,看了這一部戲,就當上了一堂政治課吧。
電影主題曲Glory (By Common and John Legend),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歌詞表達自由是榮耀,自由和公義亦是每個人都應得的權利,聽著聽著,令人振奮,感到充滿希望。
One day, when the glory comes
It will be ours, it will be ours
Oh, one day, when the war is one
We will be sure, we will be here sure
Oh, glory, glory
Hands to the Heavens, no man, no weapon
Formed against, yes glory is destined
Every day women and men become legends
Sins that go against our skin become blessings
The movement is a rhythm to us
Freedom is like religion to us
Justice is juxtaposition in us
Justice for all just ain’t specific enough
One son died, his spirit is revisitin’ us
Truant livin’ livin’ in us, resistance is us
That’s why Rosa sat on the bus
That’s why we walk through Ferguson with our hands up
When it go down we woman and man up
They say, “Stay down” and we stand up
Shots, we on the ground, the camera panned up
King pointed to the mountain top and we ran up
One day, when the glory comes
It will be ours, it will be ours
Oh, one day, when the war is one
We will be sure, we will be here sure
Oh, glory, glory
想知道我的最新動態,請關注我的Facebook專頁: YFL 生活博客
Instagram: kelviny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