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文章寫於2018年,有些題目如果要在2019年的今日重寫的話,「圍爐取暖」相信會有另外多番註釋。「圍爐取暖」以往通常是嘲笑居多,但今日的香港郤更加需要一團爐火,一齊圍著爐,齊上齊落就是這種意思。
(以下文章將收錄於小弟新書《吃破世情》內,香港各大書店現已有售!)
早幾年,網民常取笑大台劇集的大結局,套套劇通常都包含兩個活動場景: 打邊爐和BBQ。你笑還笑,但不容否認這兩個活動都是好深入民心的港式飲食習慣,試問香港地哪個未打個邊爐,未燒個嘢食呢?
先講BBQ這回事!

由細到大,無論在學期間,或出來工作後都好,同學或同事們都喜歡約埋去郊外燒烤。有人負責買食物,有人幫手透爐,有些就會幫別人燒,有些人則只負責食。在整個燒烤過程當中,我們都不難展現到某種群體精神和人生百態。或者是因為逃離了富壓迫感的學習或工作環境,所以在燒烤期間各人的表現都會比較放,亦較容易見到一些平時未必留意到的真性情。
一班人對住火爐在燒食物,既離不開又留不低,就唯有說說笑話,輕輕鬆鬆渡過。就算不講心事,都不會講工作事那麼掃慶。如果有這樣談公事的人跟我一同BBQ,我會想一腳伸佢落個爐度。
打邊爐較為親近

打邊爐其實都是同一道理,但通常比BBQ更為親切。你可能會跟幾十個同學去BBQ,中間或會夾雜很多陌生人。相反,大多數只會約十個八個人去打邊爐,最多夾一兩個朋友的男女伴來。可以一齊去吃火鍋的,應該都是較為談得來的朋友。
圍著火爐燒烤或去吃火鍋,朋友間談什麼好呢? 當然會討論圍內的花生事,說一些圍內的共同語言,談論那些可能是該圍枱的人才會明白的事件,說完也不會刻意記在心的,即所謂「呢度講呢度散」,自己友開心就夠了,不必其他人認同。
自High的境界
網絡上常説所謂的「圍爐取暖」,其實就是以上講的現象。一班人互相誇獎,又互相諷刺,你一言我一語,局中人天天沉迷在「自High」的境界中,局外人郤完全沒有共鳴。這種「自High」的文化,在網絡世界就如去吃火鍋一樣,是極為尋常的事。
或許有些人會蔑視這種圍爐取暖文化,但是只要想深一層,身處現在這個小香港,其實我們全部人都在圍爐取暖中。你講緊的廣東話,討論緊的連登語言,甚至追蹤的新一代網紅、藝人,大多走不出這個香港範圍內。香港以外的人不懂理解我們的文化,連對這文化產生興趣的外人也越來越少了。香港人除了圍爐取暖外,還可以做什麼呢?
說到底,圍爐取暖都並非壞事,就算個爐很細,圍著的人越來越少都不緊要。至少我們要做的事,就是令個爐火繼續燃燒著,令爐邊的人們繼續溫暖,繼續可以沒有規限地隨便說笑,呼吸和暖而自由的空氣。
如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記得買本書支持小弟呀!
Kelvin Leung 新書《吃破世情》即日起,在誠品、三聯、商務、天地及各書局有售,
同時可以在網上購買,請Click入以下圖片查看及選購啦!

Instagram: kelvinyfl
YouTube: Kelvin L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