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在香港長大的人,我們習慣了十一月就看到商場聖誕燈飾,年年都感受到聖誕節帶來的濃郁歡欣氣氛。當我還在少年時,確實很期待過聖誕,人越大,越沒有那麼重視節日了。近年聖誕節都沒有特別大肆慶祝,過去兩年因疫情關係更加不在話下,去年聖誕就靜靜地在家過聖誕,但又一樣快樂喎。其實點樣過聖誕都好,只不過想快樂啫,每人都有自己一套過聖誕的方式,我就認為如果做到以下七件事,聖誕就算不感覺狂歡,應該會很療癒的,這都是我的願望清單。
一: 佈置屋企
家父很重視聖誕節,記得小時候跟父母同住時,每年到了十二月初,父親已急不及待地佈置屋企。我家都算幾環保,聖誕裝飾收藏得很多,可以重用多年,其實那些裝飾並不奢侈,通常都只是一棵約一米多一點高的塑膠聖誕樹,加幾條金光閃閃的「Merry Christmas」、「Happy New Year」彩帶,再加幾條閃令令的彩繩,掛在天花上及窗邊,掛到成間屋都係,後來到了中學階段,開始覺得有點俗氣,叫老豆放少一些飾品,現在回想起來,反而很懷念,那種「俗氣」聖誕佈置現在就只有長留在心中。

相信很多香港人屋企都擺唔落大棵聖誕樹,但大有大擺,細有細擺,我現時屋企跟大家一樣都不大,郤都堅持擺棵細細地的聖誕樹,並會掛著LED燈串,看著夜晚閃著燈的聖誕樹,真的好療癒呀。
二: 播聖誕歌

都是受家人的影響,小時候除了十二月初就佈置聖誕裝飾外,同時亦狂播放著聖誕歌的Cassette帶,令我從小對聖誕歌滾瓜爛熟,但又唔覺得嫌惡。我真係好鍾意聽聖誕歌的,是真正傳統那批聖誕歌,例如O Come, All Ye Faithful, White Christmas那些,而不是近幾十年聽到悶的Last Christmas和有N個版本的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
三: 聖誕要有火
睇得西片多,冬天屋子都有個壁爐,聖誕氣氛應該會濃厚好多的,但香港又唔會落雪,加上住大廈,怎可能會有個燒柴火爐呢?
但香港人的聖誕節其中「兩寶」郤是跟火有關,就是BBQ和打邊爐,其實香港人在中秋和過年都係做呢兩味,但聖誕節戴著聖誕帽,燒下嘢食或打下邊爐又確實係幾開心的。

去年因限聚而冇得出外BBQ,除了只可以在家滾一滾外,我就在電視長開著個YouTube壁爐影片,當自己屋企有個火爐,過一個「沉浸式」火紅聖誕。
四: 老派聖誕大餐之必要

細個時真的好鍾意食聖誕大餐的,那時每逢聖誕前夕,父母會帶我們去灣仔的西餐廳食大餐,去得最多的是波士頓餐廳,其次是紅屋,那個年代的聖誕大餐有八至十道菜,最後有件禮物仔送的,其實食物只是好普通,但已經逗得我好開心了。
現時雖然都覺得聖誕餐又貴又唔抵,有時候還會避免聖誕食西餐,覺得食其他菜會便宜一點,可能太耐冇過真正的聖誕節了,今年覺得要吃一次聖誕餐,有種老派聖誕的儀式感,就算明知被掠水,我都心甘情願的。
五: 看套聖誕電影

農曆新年有賀歲片,聖誕節都要看部聖誕電影才算過節。經典的聖誕題材電影之中,《Love Actually》不知睇過幾多遍,但間中還會心思思攞出來再看一遍,聖誕電影通常未看已估到結局,九成十是大團圓結局,觀眾大抵都只不過想願望成真罷了。

不過,個人的心水聖誕電影還有一套,就是《戰場上的快樂聖誕》(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這部電影就例外地不是完滿收場,但確實是經典中的經典。
六: 寄聖誕卡

對於我這類大叔來說,寄聖誕卡是一種情懷,記得年少時,會專登走去書局挑選聖誕卡,我會偏向挑每位同學仔都不同款,聖誕卡上未必會寫很多字,但因為重視寄出的過程,寄卡其實仲開心過收卡。電腦盛行的90年代後期,不少人開始改為寄e-card,其實跟宣傳電郵冇分別,好多時收到都馬上刪除。再到了近年的社交媒體年代,連e-card都慳返,只在WhatsApp或其他Social Media傳個貼圖都當祝賀了。時代變了,唯有跟隨去轉變,只是希望傳送Sticker時是出於真心,而非隨便轉發就好了。
我仍期待收聖誕卡,如果有朋友同樣想收到聖誕卡的話,不如我地交換好嗎?
七: 送聖誕禮物

在聖誕派對上交換禮物這玩意,相信大家都知是玩玩性質,不必認真的,唔通你會期望在公司派對收到合意的禮物咩,唔係收搞鬼嘢,你都當執到啦。其實聖誕節最應該送份禮物給自己,如果你心目中有樣東西想收的,與其等人送,或者迫另一半送,不如自己買送給自己啦,你自己才是這世界最重要的人,藉著聖誕佳節,好好孝敬自己吧!
祝大家有個療癒的聖誕節!
請關注飛叔平台:
Facebook專頁: 飛叔生活 Kelvin Leung
Instagram: kelvinyfl
YouTube: 飛叔Kelvin Leung
請支持個人自媒體運作,課金少少無拘,多謝!

一按即 PayMe!
https://payme.hsbc/kelviny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