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開幕未足一年,都還算是新景點,趁現時入場免費,加上未有遊客時,我認為值得喜愛藝術的人士去行一轉。
位於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早在去年秋季已開幕,當時見不少人去過,紛紛在社交平台打卡,新開張算是熱鬧過一陣子。疫情緩和後,我就遲咗半年,最近在閒日的下午,趁不算人多的時候,就入場參觀。
這座博物館以至整個西九文化區在策劃至建成,都充滿著爭議,在此不用多加討論,既然喜愛逛藝術館,那就點都要去一次,我想由自己雙眼去判斷,總好過只聽人講。



到訪當日下雨,加上M+的灰色牆身,令整座博物館顯得很灰灰暗暗的,其實都趁現時的社會呢。

香港的閒人確實不少,當日雖然不算擠迫,但遊人還算眾多。

去年開幕前,記得有立法會議員話藝術唔應該咁政治,又話某張作品對國家形象太負面,應該下架云云。
堂堂so-called國際城市有此等水平的議員,真係影響國家形象。可能有人會以為M+博物館已經沒有所謂的爭議作品,那就錯了,只要細心觀看,會發現政治在幾乎每張作品內都有出現,有的擺明故馬,有的是暗暗地諷刺。














看到這裡,我又幾佩服M+的團隊,面對這麼大的壓力,他們的工作實在艱鉅,頓覺得他們用了好大的努力,令很多敏感而優秀的作品得以保存在館內。





這個作品要用整個房間來佈置,行勻一圈後,便發現很多細節在報紙上,令人思考新聞的價值。



很多作品都引發到我好多思考,在地下展館內的《你能聽見我嗎?》,那種眼花撩亂,令我反思都市人對吸收資訊的混亂。


我很喜歡這個由英國藝術家Antony Gormley創作的《亞洲土地》,每一件雕塑都根據不同人的面部表情來創作的,放在一起的感覺好震撼。

睇完《亞洲土地》後,記得在作品旁邊創作自己的畫作,當然有飛叔的一份。

梅艷芳電影上映時,有人批評在消費故人,但畢竟她是香港重要的人物,無論電影又好,展覽又好,怎可以漏了她一份呢!

其實展館內的梅艷芳並不多,最注目的是她在84年那張「飛躍舞台」唱片封套。


同場館以及地下的香港展館內,都有展出部份香港歌手經典的唱片封套。

逛了約兩個小時後,個人覺得M+必算是世界頂級的博物館,但比起其他國家的,這裡總算見得人,頓覺可觀作品很多,實在不枉此行。
我的藝術知識有限,不能逐件作品介紹,藝術這東西是好主觀的,我有共鳴的不表示你明白,最好還是自己用心去看。



M+博物館:
地點: 西九文化區內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四: 10:00-18:00
星期五: 10:00-22:0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10:00-18:00
逢星期一休息
最後入場時間:休息時間前30分鐘
預購入場門票: M+ 入場門票
請關注飛叔平台:
Facebook專頁: 飛叔生活 Kelvin Leung
Instagram: kelvinyfl
YouTube: 飛叔Kelvin L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