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The Master) – 終極洗腦大法

Loading

The-Master《The Master》(大師)在今屆奧斯卡金像獎全軍覆沒,但雖敗猶榮,我認為此片比Argo 救參任務  更有深度,且更高明。 男主角Joaquin Phoenix (前作包括﹝弦途有你( Walk The Line)﹞飾演有嚴重心理創傷的退伍軍人,七情上面,肢體語言也做得足兼且搏到盡,但效果略兼浮誇。 反而,片中飾演大師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 (前作有拿影帝的Capote (冷血字傳))就在片中大放異彩,他演來收放自如,自然又不過火,這教主真有氣勢,令人不寒而慄。

故事背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Freddie (Joaquin Phoenix飾演)因戰爭而導致心理受創。 回國後,本來當攝影師的他,卻沉迷酒色,又有鬰躁病徴,以致不能正常地工作。 他偶然遇上一個神祕宗教組織的領袖,該領袖大師運用談話技巧,幫Freddie解開心理陰影,誘使他加入成為組織的一份子,及後更成為組織的打手。 當Freddie逐漸理解組織潔淨背後的虛假,而大師卻繼續運用各種方法,企圖令Freddie徹底改過,但Freddie本性難改,最後他還是決定離開組織。

電影有很多玄妙的地方,意識大膽,但對白的表達卻含蓄。 我很喜歡這戲的結局,當Freddie決定不再留下時,你以為大師就輸了? 實則上,Freddie雖然繼續放蕩,但他已將大師的說話溶入生活中,表示他不知不覺已被洗腦,逃不出大師的思想領域。
電影中描述的教派,據說是影射美國的科學教。片中的教派相信人類有前世今生,認為透過催眠可以喚醒以往幾世的記憶。 教派也有嚴格的道德規條,信奉一夫一妻的傳統價值觀,並要信徒不斷重覆聽教義,以達到完全信任及服從。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這類教派之所以能夠成功壯大,無非是因為戰後太多心理受創的人,需要慰藉,因而製造了各種奇形怪狀宗教的巿場。 在最脆弱空虛的時代,往往最容易接受到這類形象正面的宗教組織。

不要以為這類異端教派離我們很遠,事實在我們身處的社會上,一直存在各式各樣類似的洗腦式教派,他們可以是某些銷售行業、教育機構、甚至政府,差別只在技巧是否高明。參考「大師」戲內的部份技巧,有以下幾招:

1. 透過對話,先親切地重複問簡單的問題,例如名字和家人,然後逐步進迫,引你說出心底話

2. 用類似催眠的手法,引導你幻想他們想要的景象,例如明明面前是木牆,要你相信這是石頭

3. 用群眾壓力,即所謂Team members的影響,令你感染成為大家庭的一份子

4. 大師會運用領袖的魅力,包括激勵人心的演說,以及一套容易引人模仿及羨慕的行為或生活方式,還有要盡量表現得開明

這些技巧在以往保守封閉的社會,的確容易洗人腦的,但用在資訊發達的網絡世界,又是否仍然行得通呢?

新增回應